Mac“百毒不侵”神话破灭

选择Mac理由不仅仅是因为它时尚的外观设计、流畅的软件体验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安全性。在病毒猖狂的网络世界,Mac一直都能独善其身,但是现在苹果电脑也有病毒的烦恼了。 Fakeflash病毒

上周,电脑安全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电脑病毒Flashback(或称Fakeflash)已经侵犯了近60万台电脑。该病毒具有隐秘性高、扩展范围广的特点。“病毒程序非常复杂。”卡巴斯基资深研究员道,“有史以来在Mac系统中最大范围的攻击”。

根据资料显示,该木马程序侵入电脑的方式有两种:一、在用户使用电脑时,会收到一个Adobe Flash的跳出窗口,询问用户是否安装升级补丁并且输入密码。这也就是Fakeflash/Flashback病毒名的由来。 二、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攻击者利用Java程序中的漏洞,自动下载木马到受害者电脑中,整个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提示信息。

目前,病毒侵入Mac时,用户通常毫无知觉:用户既没有点击任何可疑链接,也没有手动下载任何木马程序却会中毒。Fakeflash病毒会自主下载到用户电脑中,并为病毒开发者在用户电脑中运行后台程序,从而达到远程控制用户电脑的目的。

表面看来,该病毒开发者是靠操纵中毒电脑点击互联网广告赚钱。但是,病毒开发者可以在中毒电脑上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至于其他赚钱渠道目前还不得而知。
 
“皇上不急太监急”
苹果一向注重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感受,但是反映速度却很让人失望。直到上周——也就是病毒发现一个多月之后,苹果才推出了两个针对Flashback/Fakeflash的安全补丁并鼓励Mac用户及时更新。

相比之下,第三方安全公司的反映速度就快多了。俄罗斯安全公司Doctor Web第一个发现病毒并且推出了一款简便的在线工具来帮助用户鉴别是否中毒。荷兰安全公司F-secure立即推出了相关识别Flashback以及手动去处病毒的教程。

上周,Doctor Web发现了这款病毒所利用的使Mac电脑感染漏洞。卡巴斯基实验室随即针对木马进行了反向编程,并在美国时间上周三成功截留一些交流信号,并且做出针对 性分析:据目前统计数据,总共有620,000台电脑中毒,其中美国近301,000台;加拿大95,000台;英国47,000台以及澳洲的 42,000台。98%中毒用户使用的是Mac OS X。(所有数据都针对英语国家,目前还没有关于中国市场中毒电脑的数据。)
 
未来…

这不是Mac第一次遇到病毒,以前曾遇到过类似于Windows风格的病毒。2011年5月2日,安全公司Intego就曾发现一种叫做Mac Defender的木马程序。这些病毒用户往往可以轻松防御,Mac Defender也在苹果2011年5月31日推出修复之后遍销声匿迹了。Mac以往形成的抗体无法抵御复杂、隐秘而又范围广的Flashback病毒的 感染。

安全专家警告Mac用户:此次的Flashback病毒风波将成为Mac病毒的一个转折点。这意味着随着苹果市场份额的增加,针对Mac用户发起的Windows式病毒攻击的时代即将来临。

其实,早在2008年Sourcefire电脑安全公司的安全架构师Adam J. O’Donnell发布过一项预测报告:假设Windows的反病毒方案成功率达到80%以上,当苹果在PC市场的份额达到16%的时,Windows病 毒风格的病毒程序将开始针对Mac用户进行攻击(数字犯罪)。

目前,苹果拥有美国PC市场12%的市场份额,而且根据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数据,现阶段存在的Windows反病毒方案的成功率达到了95%。未来针对Mac用户发起的数字攻击看来也是必然趋势。

先前Mac用户相信苹果公司对外宣传的苹果不会感染病毒,使用Mac的用户很少有防范意识。现在,随着Mac用户群体的增加,Mac逐渐成为黑客眼中 的肥肉。如果,苹果公司防御措施不及时加上用户防范意识薄弱,黑客就会有可趁之机。再次碰上类似Flashback病毒或者更强大的病毒,其后果不堪设 想。

作者/达人it

Java 8 路线图公布

Java 8 将会包含很多新特性,有如 Lambdas, Jigsaw 模块化等等,而首个里程碑版将于本月末发布,详细的时间表如下:

  • M1: April 24, 2012
  • M2: June 14, 2012
  • M3: July 30, 2012
  • M4: September 11, 2012
  • M5: November 26, 2012
  • M6: January 30, 2013 (Recommended Feature Complete date)
  • GA: September 2013

吸走精华倒药渣:谷歌欲向华为出售摩托罗拉

新闻来源:evolife

没人能够猜到谷歌当初会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并且是以12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可大家也几乎都没想到,谷歌为的是摩托罗拉那17000项专利。不到一年时间,吸走了专利的谷歌已经想要把摩托罗拉硬件制造这盘药渣给倒掉。 据华尔街日报爆料,谷歌目前正计划出售摩托罗拉移动公司的手机业务,潜在出售对象为中国华为,初步预计喊价会非常之高。另外,谷歌也计划出售摩 托罗拉移动公司的电视机顶盒业务。这样看来,在吸干了摩托罗拉的精华之后,剩下的药渣统统都会被谷歌统统倒掉,谷歌只是准备保留摩托罗拉那17000多项 的专利而已。

所谓成大事者,必将六亲不认。谷歌所为未免太过狠心,不过从谷歌的大局来看,此举确实符合Android联盟的利益。此前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就有人会担心 这将导致Android生态体系的破坏,毕竟谷歌只负责Android系统的授权,如果谷歌插手硬件生产,必对其它Android设备生产商产生极不良好 的影响。况且摩托罗拉移动此前已经连续亏损了五年,未来走向是好是坏实在无法估测。

不管未来怎么样,摩托罗拉移动还是为Android业界立了大功,17000项专利的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这桩传闻中的收购对于磨推罗拉来说未免有些太过狠心,也许谷歌心里也正在默念:别担心,会有傻X替我爱你。

谁正在提供 Linux 内核代码?

开源的软件开发体由志愿者提供到啊,但究竟这些志愿者是谁?相信很多人都有兴趣知道。Linux基金会最近就发表了参与Linux核心开发者的贡献度列表,今年出现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

Linux基金会的报告指出,从2010年10月Linux核心2.6.36版本发布起,到2012年1月Linux核心3.2版本发布为止,微软提供了 约1%的Linux核心程序代码。在2012年1月时Linux核心代码已经突破了1500万行,换言之微软已经为Linux核心提供了超过15万行的代 码,令微软首次晋身为提供程式码的头20位企业。目前提供最多代码的企业是Red Hat(10%),其次为Intel(7.2%)和Attachmate Group旗下的Novell(3.3%)。至于提供最多代码的,则是一般开发者(16.2%)。

微软首次向开源社群提供代码已经是2009年7月的事,当时微软向Linux社群提供了多达20,000行驱动程式的程式码,开始时有人甚至用阴谋论来解 读此事,当然验证代码后证实是虚设一场。2011年7月,一位名为K.Y.Srinivasan的微软开发者成为了Linux核心3.0的主要开发者,他 提供的是与微软虚拟化架构Hyper-V的Linux驱动程序。

过去微软一直视Linux为威胁,首席执行长Steve Ballmer更一度公开指Linux是“癌细胞”,属于具破坏性的技术。但最近其态度已经有所转变,除了Linux以下也开始向Hadoop和 Samba等开源社群提供程式码。微软当然不会是突然佛心来了,只是当你无法去抗衡时代巨论之际,唯一的生存之道便是去接受和适应。微软想通了,你想通了 吗?(文/linux伊甸园)

Twitter 将其使用的 MySQL 开源

新闻来源:Twitter官方博客

MySQL 是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数据库,但是 Web 开发人员会在大规模访问时的数据库扩展以及性能方面遇到问题。这也是近年来 NoSQL 数据库开始出现并逐渐繁荣的一个原因。对于关注 MySQL 可扩展性的 DBA 人员来说,当然非常希望看到像 Twitter 这样的网站是怎样运用和优化 MySQL 的。

Jeremy Cole 和 Davi Arnaut 是 Twitter DBA 和 DB 开发组的成员,他们表示, 大部分 Twitter 数据都采用了 MySQL 作为持久化存储,包括发表的 Tweets、兴趣图、时间线,以及用户数据。由于 Twitter 的数据规模和访问规模, 他们不得不对 MySQL 源码进行修改优化以适应这种级别的应用。为了回馈社区,他们决定在 BSD 许可证下开源他们对 MySQL 所做的贡献。项目托管在 GitHub,主要的修改包括:

  • 增加状态变量,特别是在 InnoDB 引擎内。这样能更有效地监控系统负载和运行状态。
  • 在非一致性内存访问系统中优化内存分配。在初始化时就分配 InnoDB 的缓存池,如果内存不足则可迅速获得错误报告,这样在服务器面临内存压力时也能保证性能稳定。
  • 减少查询超时中一些不必要的操作。这样服务器可以在毫秒级别主动取消耗时过长的查询。
  • 以一种轻量的方式导入导出 InnoDB 的缓存池。这样可以让我们以最小的代价执行回滚。
  • 针对 SSD 固态硬盘进行优化,包括 page-flushing 以及减少写操作以改善 SSD 硬盘寿命。

另外在4月12日,Twitter 还将对 Gizzard, 一个 MySQL 的分片复制框架进行详细介绍。如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 GitHub 上向他们提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