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对 Google 的威胁在哪?

Facebook对Google的威胁在哪?看看两大巨头的“广告生成工具”你就明白了


Google目前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在线广告公司。Google上季度的净利润达到29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接近Facebook 2011年全年37亿美元的营收。 那到底是什么让Google对Facebook产生恐惧呢?答案是:Facebook知道你是谁,而且知道的程度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但最重要的是,一切信息都是你主动告诉它的。假如Facebook利用这些用户数据,将精准营销的功能推广到全网而不再仅限于自己的网站,那么它对Google广告业务造成的巨大冲击,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现在,让我们对比一下Facebook和Google的广告生成工具,你就能一目了然。

Facebook的广告生成工具非常简单,直接。广告商只要输入标题,文本,配上图即可。但是真正强大的,还是后面的“目标定位”页面。在该页,广告商可以根据一系列选项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这些选项包括:用户地理位置,年龄,性别,特定的兴趣,Facebook上的关系网,性取向,个人情感状态(单身与否),使用语言,教育程度,具体工作场所等等。通过不同选项的叠加,广告商就可以锁定目标客户范围。

举个例子,假如你想要让Facebook上住在加利福尼亚,年龄在18到36岁之间,喜欢“太空”,并在Apple或者Google就职的100名用户看到你的广告,你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是不是很强大?现在,再让我们看看Google的基于搜索的广告生成工具。这个生成工具的选项要少很多:你可以通过地理位置,使用语言和使用设备等来定位用户。不过这种定位更多地是根据人们在搜索中使用的关键词,或他们在网页浏览中看到的关键词,来显示广告。

很显然,Google的这些筛选选项对于精准营销来说也很重要,尤其是在推广某一产品的时候。但是,Google的搜索用户从严格意义来说都不能被称为“用户”:用户不会主动将个人信息贡献给Google。显然,如果Google可以像Facebook一样对用户进行细分,效果应该会更好。所以,Google才要大刀阔斧地推广Google+。

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尽管现在的广告业务还远不及Google,却可能成为Google的心腹之患的原因。

via RWW

文章来自36氪

全方位解读 Google 拆股

在昨天举行的2012年第一季度Google财报会议上,Google宣布拆股,这个举动非常奇怪,大家脑海里一定充满了各种问号,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对股票半懂不懂的人来说,下面就是来自SAI的全方位解读,给你恍然一个大明白。

问:如果我买了股票,这次拆股是如何做的?

答:一只股票被拆成俩,就是1分2。比如你在GOOG股票价值600美元一股的时候买了1000股,那么现在你就有了2000股每股价值300美元的股票了。新拆分出来的股票称为C级股票,它们是没有投票权的。

问:为何我看Google的官方文件里称这一举动为分红而非拆股?

答:因为这个方法有点像是分红──股东们获得了新的股票。但其实这种说法是有误导性的,尤其是在股东们一直期盼着真正的分红到来之时。

问:新拆分出来的C级股票跟以前的股票是独立的?

答:没错,它们将启用新的股票代码而非GOOG来进行交易。

问:之前还有哪个科技公司这么干过吗?

答:确实很稀少,不过对媒体公司来说到是很平常。比如Comcast就有两个等级的股票在交易,A级用CMCSA交易,每股占有0.1373投票权。而A特别级股票则使用CMCSK代码交易,没有投票权。CMSCK的交易稍微有些优惠,因为没有投票权。

问:这么说Google新拆分出的无投票权的股票也会有优惠了?

答:投资者们都是这么想的,是的。

问:那就是说我的股票拆分完之后反到没之前值钱了?

答:有可能,尽管这个举动如果使得A级股票上涨的话你还可以受益。但在此之后,两个股票很可能或多或少的捆绑在一起,价格上下浮动的差不多,当然在一天里还是会有变化的。不过投资者们似乎不喜欢Google的这个举动,所以今天GOOG下跌了4%,比大盘还惨一点。

问:最大的问题,Google干嘛要拆股?

答:最简单的说就是三驾马车(Eric Schmidt、Larry Page、Sergey Brin)要确认自己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公司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不想落得YAHOO那样的下场。

问:现在他们不是一直就有控制权的吗?

答:没错,他们和其他一些高管也拥有三级和B级股票,但每只A级股票拥有10个投票权,这些股票是不公开发行的。他们现在加在一起拥有66%的投票权。

问:那他们还拆股?

答:因为随着公司的发展,接收更多的员工,进行更多是收购,三驾马车手里的A级股票就会逐渐被稀释。如果加上他们还要出售自己手里的股票的话,那就更快了。

问:那Google干嘛现在拆股?

答:不太明确。Larry Page说公司在未来不会做大型收购,尽管Google手里还有500亿现金可以用于投资。也许他们只是对当下YAHOO糟糕的状况给吓到了,或者他们也 希望像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那样在IPO之后依然有绝对的投票权。

问:那就是说,投资Google的人必须信赖这哥儿仨喽?

答:没错,这正是他们所希望的。

诺基亚正式发布Lumia 900补丁解决上网故障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4日上午消息,诺基亚周五晚些时候宣布,该公司已经针对Lumia 900手机的上网故障准备好软件补丁。

诺基亚重申,用户既可自行下载并安装补丁,也可到AT&T的营业厅更换手机。诺基亚起初表示,将于下周一发布补丁。

“消费者现在有机会提前通过Zune和Windows Phone 7 Connector for Mac升级AT&T版诺基亚Lumia 900软件。”诺基亚在声明中说。

诺基亚美国主管克里斯·韦伯(Chris Weber)曾经透露,无论是否存在故障,所有的AT&T版Lumia 900用户都将获得100美元的补偿。只要在美国太平洋时间4月21日午夜(北京时间4月22日下午2点)前购买该手机的用户都将获得补偿。由于这款手机 的两年合约价仅为99美元,因此相当于免费。

诺基亚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赢得了外界的赞赏,然而,这一故障可能还是会对该公司的重要计划产生影响:诺基亚希望与微软联手重新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夺取份额。

中国手机败阵苹果调查:只想赚快钱无暇创新

中国手机败阵苹果调查:只想赚快钱无暇创新
中国设计师的“磁盖”手机大小跟一张卡片差不多。

中国手机败阵苹果调查:只想赚快钱无暇创新
手机卖场情况。 倪黎祥摄

中国手机败阵苹果调查:只想赚快钱无暇创新
手机卖场情况。   倪黎祥摄

中国手机败阵苹果调查:只想赚快钱无暇创新
手机制造工厂流水线的工人。

一个洋苹果斗垮数百“土机”

调查一

华强北一家大手机市场几乎无店铺做本土品牌的生意

调查二

中国有好东西,但是不能做出来,好创意都躺在抽屉里

调查三

深圳几百家手机公司的模具费加起来够研发几百iphone了

调查四

本土手机信号不好,消费者不责怪运营商,只因品牌不好

话说苹果CEO库克想了解一下中国消费者使用iPhone 的情况,于是他走进了地铁,看到满车的人都在用iPhone,感到很开心,但他突然发现大家用的iphone尺寸竟然各不相同,于是赶紧问一个正在用7寸 屏iPhone看电影的小姑娘,你觉得这个手机用起来怎么样啊?小姑娘笑着说:手机没电了我换块电池,之后小姑娘说,这双卡双待比较耗电。库克彻底“碉 堡”了,iphone竟然有7寸屏?而苹果啥时候生产双卡双待?

当然这仅仅是网友娱乐大家的一个笑话。但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几个事实,苹果靠一款机器,换了几个数字就彻底“搅胡”了全球手机市场,而中国拥有 全球最大的手机用户,并是全球手机制造基地,却为何没有一个国际知名手机品牌。是中国本土品牌的手机商没有创意?无资金实力?还是消费者习惯性“崇洋媚 外”?带着这样的问题,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手机市场,并采访包括手机品牌厂商、渠道商、设计商等业内人士,希望还原中国本土手机真容。

中国手机败阵之市场篇

调查一:

洋品牌仍好卖

周四下午,全国最大的手机集散地之一的深圳华强北熙熙攘攘。在华强北一家大的手机市场,做手机生意多年的林丹丹告诉记者,现在还是苹果好销,而安卓平台好销的则是三星、摩托罗拉,中国本土品牌在他们这个市场几乎无店铺做生意,“主要是消费者不喜欢,而且包括售后服务难、利润率低导致了大家都不想做中国本土品牌”。

调查二:

国产品牌“低调”

记者获得一份国内某大型渠道商3月份的行货销售数据显示,在前五位中,有三名是本土品牌,而苹果手机的销量比例竟然排到了第七。该渠道商表示, 其实国产手机并非不好卖,只是现在洋品牌广告打得多,而国产品牌一般都是把广告的费用降低,但提高了推销力度,因此国产品牌是“低调走量”。

中国手机败阵之企业篇

现状一:只想赚快钱

目前手机行业进入门槛低,几百万就可以做手机了。业内流传说:日本手机拼技术,韩国手机拼外观,美国手机拼体验,而中国手机则是拼价格。有业内人士透露,如果只做一款手机,200万就可以,用200万搏1000万人民币,因此吸引很多热钱进入。

有业内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一些公司做手机,都是拿着供应商的钱来运作,因此就靠低价来大量出货。价格低,出货量就大,如果一个月出货量达到几十万台,一个月有几个亿的现金流,那一个月亏500万都没问题,最后搞不下去了,就跑路,欠了供应商一屁股债。

据了解,这些公司没有研发,无暇售后,买了一个解决方案,找工厂代工,再打一个“logo”上去,这种做法彻底搞乱了手机产业,使得一些真正想做手机品牌的公司也不敢花大钱潜心做研发。

利润揭秘

买一个集大成的主板,买一个屏幕,不到100元的成本价就能做出一台低端的功能性手机。只要一台手机有30元~60元的毛利,卖2万台就有上百万元毛利,其中模具费大概20万元左右。若手机整机成本价100元左右,零售价大概200元左右,利润一倍。

现状二:厂商忙于追赶无暇创新

中国厂商为何不创新?欧新手机整合营销传播中心(IMC)总监唐繁表示,操作系统的一致性,使得智能机时代的国产手机同质化得到加强。智能机时 代,包括操作系统、芯片等关键部件上都受制于国外供应商,使得中国手机厂商在采购的时候议价能力大大削弱,国产手机被迫参与手机升级换代的“竞赛”中来。 没有核心技术的国产手机现在都只能谈追赶,不能谈创新。没好产品,营销再好也无法造出中国的“神机”。

现状三:好创意“躺在”抽屉里

“中国手机没有创新?那是瞎扯,但创新出来了,不能把产品做出来,即使把产品做出来,整个营销又跟不上,这就导致了很多创新一直躺在设计师的抽屉里。”从事手机设计十几年的广东心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展鹏对本报记者表示。

作为给富士康、联想、中兴以及沃达丰等知名厂商提供设计方案的广东心动科技领头人,在翻盖手机、滑盖手机非常时髦和流行的3年前,李展鹏带领的 团队当时设计了一个“磁盖”手机,“因为把功能分开了,两年前我就把这个磁盖手机的整机厚度做到了8~9毫米,而当时常规的手机整机厚度都在12~15毫 米之间。当时就申请了专利了,而我当时把模型拿给很多大公司去看时,大家都说是好东西,可是由于不知道市场效果如何,大家都不敢做。”

本报记者 段郴群 摄影报道

(除署名外)

中国手机败阵之现状篇

原因一:苹果敢烧钱中国企业不敢

李展鹏表示,即使中国手机厂商有了好的创意,但代工厂并不一定敢接单,因为手机最后能否做得好,能否大量量产,这个无法保证,代工厂是不会接单 的。而苹果就有这种胆量,乔布斯当初就是要富士康做,苹果敢给钱。李展鹏认为,功能手机时代为何MTK能在中国做得那么好,就是因为中国手机厂商都是“短 平快”,大家都想赚快钱不做研发。

原因二:知名度决定“火爆”程度

有业内人士表示,苹果这样的手机,如果在中国某个公司的总工程师想做,有可能通不过评审的,因为苹果手机的电池是封住的,电池不能更换;同时, 苹果的sim卡都是剪掉,这样做就是把厚度做到极致。“由于苹果的号召力,iphone被通过上市了。”业内人士杨群这样表示。

李展鹏透露,如果是知名洋品牌手机通话老掉线,消费者不会怪手机不好,而是怪运营商信号不好,而在同样的地方如果消费者是用国产手机打电话,大 家就不会责怪运营商,而是会说国产手机就是垃圾货,以后再也不买了,这就是品牌号召力的区别。李展鹏告诉记者,国内品牌做高端手机的项目没有一家是赚钱 的,因为中国品牌的认知度、附加价值都不如国外品牌,这样导致销量上不来。

原因三:中国企业浪费太多资源

本报记者昨日在一本专门为中国本土品牌手机做的杂志上看到,众多国产品牌,如果不看logo,无法分出哪个手机是哪个公司的。李展鹏告诉记者, 如果把深圳几百家手机公司几千个手机的模具费,集中起来,可以研发出上百个iphone了。但是中国很多手机资源都分开了。这种现状就是几百个中国本土手 机厂商无法斗得过一个苹果公司,因为中国的资源很多都浪费了。

他山之石

苹果的成功在于整合

“中国不缺创意,不缺消费者,但缺敢坚持的疯子,而苹果却做到了。”李展鹏表示,苹果此前做电脑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他的产品与大家的东西不 兼容,这导致了苹果不兼容。苹果做iphone手机的时候,开始转变策略,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一起把东西做出来,有钱都可以赚。欧新手机IMC总监唐繁 表示,即使苹果当初最让使用者感兴趣的创新——“手指滑动”应用,也并非苹果公司的首创,而是由其他公司做出来的,但苹果公司的市场炒作和整合功能确实非 常成功。

关于中国国产手机未来的出路

观点一:

整合资源干大事

中国内地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者群体,也有很好的制造能力,但很遗憾没有世界知名品牌。杨群认为,中国整个手机行业不缺好的创意,不缺人才,不缺 资金,但都是单打独斗,这样不利于中国诞生全球知名品牌。很多人看到有钱赚,就来做,做不下去了就跑路,很少有人坚持。作为从事多年手机设计的李展鹏认 为,政府要加大对手机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观点二:

用产品占细分市场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刘军表示,自2010年发布移动互联战略以来,联想移动互联业务通过差异化战略,用多产品组合方式,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完善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产品布局。因此刘军认为,未来国产手机应该通过深度和运营商合作,在智能手机市场实现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观点三:

核心技术

唐繁表示,一定要体现差异化、消费能力和使用偏好,国产手机没有必要都去学习苹果公司的策略。未来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手机领域的基础研究,拥有自己核心的软硬件部件,这样才可能有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