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行代码

在1982年初,Lisa 软件团队决定在六个月后要发布这个产品。有些经理决定要跟踪到每一个工程师的开发进度,以及他们每周写的代码量。他们要求每个工程师在周五的时候提交这些信息。

Bill Atkinson,QuickDraw 的作者和主要界面设计师,Lisa 的主要开发者,他认为通过代码行数来判断软件的开发效率是愚蠢的。他认为正确的目标是编写更小,更有效率的代码。通过代码行数来衡量工作量只能让软件变的臃肿。

他最近在优化 Quickdraw 的区域算法,他完全重写了这个引擎,用了一个更加简单和通用的方法,加上一些微调,这个引擎比以前快了6倍,同时,他让程序减少了2000行代码。

当他正在为这个工作写文档的时候,他意识到需要填写经理们要求的那张表格,当填到代码行数(lines of code)这个部分的时候,他想了想,然后写了一个数字:-2000。

我不知道经理们看到这个表格的时候有什么反应,但是我知道在几个星期后,他们就不再要求 Bill 填写那张表格了 :)

原文链接OSChina 编译

RIM 的最后一招:开放 BlackBerry 的源代码

RIM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洗牌中颓势明显,如何从振雄风?StillSecure公司首席战略官Alan Shimel近日预言RIM最后反败为胜的机会——“开放BlackBerry的源代码”。

BlackBerry

以下为全部译文:

近日传出了好多消息,称RIM在继续走下坡路,聘请银行业人士探讨战略方案。一些方案是为其技术寻找许可证购买方,或者是干脆卖掉公司。早在去年12月,我针对2012年的预测之一就是,RIM彻底改造自我及黑莓的行动将以失败告终,它们会沦为无足轻重的角色。我坚持当初的预测,认为眼下RIM想找到以合适价格购买或授权使用其技术的任何下家,难度将会更大。

那么,对这家昔日飞黄腾达的科技巨头来说最佳的办法是什么呢?策略很简单:如果你无法打败对方,就跟对方为伍。RIM应该开放BlackBerry操作系统(Blackberry OS)的源代码。只有完全放手,想要提供企业级安全移动技术的手机厂商们才会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替代技术,与苹果、谷歌和微软一较高下。与此同时,这些手机厂商及其他开发商可以为BlackBerry提供它所缺少的东西:更强的活力、对消费者更大的吸引力,以及品种更丰富的应用程序。

我认为,外头有好多公司看到苹果和谷歌称霸移动市场心里不爽;在可以预测的未来,苹果和谷歌的平台将是两大主导性的计算平台。微软和诺基亚已组成了这样一个联盟来对付苹果和谷歌。但是外头还有其他重量级公司。三星、索尼和Facebook就是几个例子,它们会欢迎市场上出现另一个选择。

当然,苹果这家公司想要选择自己的一款移动操作系统;我们也知道,它在webOS方面完全搞砸了。但是说到底,惠普的思路很对头:开放的源代码。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惠普的行动所取得的实际成效;但是这其实是它唯一的选择。正如开放源代码是RIM如今的唯一出路。

那么,RIM如何通过开放BlackBerry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来赚钱呢?其实有几条办法。它可以继续是一家手机生产商,制造手机和移动设备,充分利用这款操作系统在开源领域将经受的变化。它可以将服务器放在系统后端,继续从中盈利。另一个办法就是致力于移动设备管理,使用免费的BlackBerry操作系统作为特洛伊木马,以便受到其他移动设备生产商的追捧,另外提供管理对方设备的服务。

我仍然认为,比现在更多的移动操作系统仍有生存的空间。黑莓是个信誉卓越的品牌;如果开放源代码,我认为开发者会更加愿意以种种方式来扩展和丰富其功能,将RIM带到它自己根本无力企及的高度。

坦率地说,RIM还能有什么另外的选择呢?惠普探究过RIM现在考虑的同样一些方案。它并没有找到任何切实可行的方案;到头来,还是走了开源这条道路。同样的选择将摆在RIM面前。但是RIM能够做的就是,规划如何充分利用开源BlackBerry操作系统来挽救这家公司。仅仅三年前,RIM还是科技行业的巨无霸。如果它想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得充分利用开源模式。

工信部将发新规:智能手机不得预置恶意软件

北京晨报(记者 焦立坤)针对智能手机频频爆发的信息安全、恶意软件扣费等问题,工信部将加上一道“防护门”。昨天,酝酿多时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30日。

征求意见稿指出,工信部拟对“移动智能终端”加强进网管理,拟定了六大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手机生产商不得在智能手机等终端中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用户安 装五大类应用软件:

(一)含有恶意代码的;
(二)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
(三)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 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的;
(四)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禁止信息内容的;
(五)其他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

美国奥巴马总统下令,所有政府单位要开放 API 出来

笔者观察到即使是先进者美国,也在奥巴马的支持下,通过了类kickstarter群众募资平台的法源基础。进一步给予已经蓬勃发展的第三方支付,线上创新金流法律上支持的力道。这预计也将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机会,鼓励更多的创新。

奥巴马发备忘录,要政府开放API

这两天,又看到奥巴马的新动作–他直接下了一个备忘录给联邦政府各级单位,限期要各单位在十二个月内完成美国政府资讯长发布的二十一世纪数字政府战略的规范,三个月内要看到每个单位放上网页,公开说明实行进度。

这个二十一世纪数位政府战略规定了什么呢?笔者简要如下:

1. 政府应将开放资料,内容与Web API为基本任务。尤其是既有高价值的资料,应尽速透过Web API开放。

2. 建立共用平台,节省政府支出。(例如未整合采购与开发的各单位做法)。

3. 以民众为导向,用现代技术及行动科技提供更好的数位服务。

4. 用新科技提升安全与隐私。

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整体战略思维,欧巴马在备忘录中说得很清楚:

Ultimately, this Strategy will ensure that agencies use emerging technologies to serve the public as effectively as possible. As a Government, and as a trusted provider of services, we must never forget who our customers are — the American people.

这个战略将确保所有单位尽可能有效率地采用新兴科技来服务群众。身为政府,也是人们信任的服务提供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客户是— 美国人民。

每次看到美国的做法,不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嘴里说人民至上,动作上也能见到实际吻合的配套,令人激赏。

政府单位拥有的资料,不也就是我们大家的资料吗?开放除了能造就民间更多的创新外,也能便民,透过正确地实行数字策略,还可能促成政府营运成本的降低。

我为什么使用 Firefox 浏览器

近两年时不时在IT网站上看到Chrome各项评测都是第一,而且Chrome的使用量已经超越Firefox了,我也好奇的用过几回,Chrome最吸引我的是简洁与速度,原本想用Chrome作为个人主力浏览器,不过操作过几次就放弃了。

至于Firefox浏览器(火狐),我从06年开始用的,速度慢、占用内存高,因为用的时间长所以能发现很多问题,不过随着Firefox更新速度和硬件升级,这些问题也基本忽略了。但我为什么使用Firefox浏览器,而不是Chrome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网站编辑功能

我在网页中随意复制了一段文字到后台编辑器中,如下图所示:

卢松松:我为什么使用Firefox浏览器

(从Chrome复制文字后的源代码)

卢松松:我为什么使用Firefox浏览器

(从Firefox复制文字后的源代码)

很多时候,我需要复制一些文字,或者转载一些文章,从Chrome浏览器里复制的文字夹杂了很多代码,甚至把样式表都复制进来,堪比Word。如果用Chrome转载内容,需要删除很多多余代码,对SEO很不利。

Chrome的复制功能过于强大,是我不使用Chrome的原因之一。而从Firefox复制的文字就要好很多,和原源代码一致,保留和原网站一致的代码,如上图所示。

2:编辑器的支持

如下图所示,这是DEDECMS V5.5系统(织梦CMS)使用的编辑器,

卢松松:我为什么使用Firefox浏览器

在Firefox浏览器下能正常显示效果,

卢松松:我为什么使用Firefox浏览器

而到了Chrome浏览器后,编辑器中的操作按钮全部消失,只能用纯文本格式。不仅是dedecms,一些论坛里也出现同样情况,发帖、回帖没有空格,没有分行。Chrome对较旧的编辑器,甚至是1、2年前开发的编辑器都支持的都不够好。

3:查看区域源代码

这个功能对我来说就非常实用,我经常会查看网页上的代码,Chrome和Firefox都有此功能,尽管它们都有Firebug插件,但很多简单的代码使我并不想启动插件。

(Firefox的查看区域代码)

(Chrome的审查元素)

两者的功能都类似,想比较而言Chrome审查代码的能力要强,但个人还是习惯于用记事本的方式。

写在最后:

当然还有一点,Firefox翻墙很方便。如果你是不是编辑、站长的话可能无法体会到这些,Firefox适合编辑,Chrome适合浏览,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使用Firefox浏览器的原因。

来源:卢松松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