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最强山寨 iPhone 4S:视网膜屏配双核

iPhone 4S虽然不错,不过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它的售价。基于这个原因,深 圳一家厂商推出了一款超强的山寨iPhone 4S,除了造型相同外,该机还拥有一块视网膜触摸屏。这款手机名叫GooPhone(谷蜂)Y5,外形依旧(之前他们还推出过Goophone 4GS)与iPhone 4S完全一致(采用了玻璃面板+金属边框的设计),而两款机器唯一的区别就是后盖上的Logo。

除了外形相同外,这款GooPhone(谷蜂)Y5还配备了一块3.5寸高分屏(分辨率为960×640,与iPhone 4/4S一样),搭载主频1GHz的MT6575双核处理器,内置有1GB RAM和4GB存储空间,而它的机身厚度为9.3mm,整机重约140g。

此外,GooPhone(谷蜂)Y5运行的是Android系统(内置UI界面模仿iOS),并提供有8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和一块1420mAh容量的电池

据悉,这款手机目前已接受用户预定,其售价范围1550元-1650元(黑、白两色可选),正式发货时间是本月底

最强山寨iPhone 4S:视网膜屏配双核

最强山寨iPhone 4S:视网膜屏配双核
之前推出的谷蜂Goophone 4GS

最强山寨iPhone 4S:视网膜屏配双核
背部设计

文/驱动之家

国内开发者手机操作系统统计报告

OSChina 近期做了一项投票统计“你正在使用什么系统的手机?”,针对的人群是 OSChina 的用户,也就是国内的开发者。本次调查一共有2026人参与,投票的结果如下:

只统计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之前 CNNIC 发布的网民所使用的手机操作系统占比情况如下:

对比两个统计,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从对比中可以发现 Android 和 Windows 在开发者中占的比例比普通网民要高的多,而 Symbian 则在普通网民中占的比例非常高。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开发者比普通网民要站在趋势的更前沿?

为何 iPhone 一枝独秀,在两个人群中占的比例如此接近?

数据在这里,至于如何解读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5 年内的暴风骤雨:12 诱因统领软件行业大革命

现在,整个软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暴风骤雨的革命,而这种骤变每30年才会遇到一次。上一次行业革命创造了今日的巨头,而这就包括微软,甲骨文和SAP,并催生了诸如计算机安全软件这样的新行业。

同样的事情会在未来5年重演,新的行业巨头和技术将在这一轮革命中崛起,也有一部分公司会因此退出历史的浪潮。到底是哪12个诱因会改变整个软件行业格局呢?

1.云计算改变了各大公司购买软件的游戏规则

现在,大小公司只需购买订阅服务,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需软件,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每3到5年就要重新购买软件许可证。而且,未来的大部分企业软件都将以这种形式交易。

谁是赢家:诸如Salesforce这样的软件提供商,Google,以及提供基于云服务的创业公司,包括OnLive, Workday, Zendesk等等。

谁是输家:传统的软件提供商,包括微软,甲骨文和SAP等。这些公司现在都花了大量资金在云服务的开发上,但是目前没有一家公司成功转型。

2.“从下到上”的营销手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实际会购买哪些软件

现在,很多软件都是由公司内部的一个个员工购买,而不是由那些专业的IT人员来选择。假如公司内部有很多员工都在使用同一款软件,那么对这家公司而言,为了减少开支,或者为了让产品的信息更加安全,管理更加可控,它们很有可能会最终购买被大多数员工使用的“大众”软件。

谁是赢家:任何直接将软件出售给公司员工的公司都可能是赢家。这也是微软的SharePoint大受欢迎的原因。同时,那些能够让文件共享变得便捷的服务,比如Dropbox,Asana,Evernote 等,也可能成为大赢家。

谁是输家:各公司的IT部门,有的时候甚至是整家公司。为什么呢?文件和信息共享同样也带来信息泄露的隐患。同时,公司员工下载的软件也可能携带了病毒。不过,这一问题可以由下面的虚拟桌面解决。

3.虚拟桌面改变了企业提供软件的方式

企业员工会选择自己的办公设备和软件;而对企业来说,他们需要保证重要数据的安全。由此,虚拟桌面应运而生。它更像是一个硬盘驱动器,因为整个电脑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各种设置将通过网络提供,而这也被称作DaaS(Desktop as a Service )。

谁是赢家:诸如Dell,Wipro,VMware,Red Hat,Citrix这样的公司,还有一大批新兴的DaaS公司,比如 Wanova,Dizzion等。

谁是输家:目前来说好像没有输家。微软的Windows系统是按机子数量来算价的,所以微软不会亏钱。但是,DssS倒是有一个问题:员工办公的时候需要一直联网。所以,假如员工经常有差旅,或者公司的网络不够给力,就不太方便。


4.网络应用打破了微软的软件垄断

诸如HTML5这样的新型网络技术可以支持用浏览器写软件,而不依赖于特定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谁是赢家:包括Google这样的基于云/网络的各大公司,软件开发商,以及各大Linux商家,比如Red Hat 和Canonical。

谁是输家:微软和一系列依赖Windows的软件开发商。不过这种不利的局势也可能是暂时的。微软现在已经在大力改进Windows,以更好地与网络产生互动。同时,微软也在推出基于云的办公软件Office 365 和云服务Azure。

5.微软的Windows 8推出了Metro界面,而这对整个Windows系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改变

关于Windows的一切都随之改变:新的基于Metro界面的系统将不支持老的Windows应用,而且支持的是触摸屏。

谁是赢家:假如这一新型的操作系统市场反馈良好,PC生产商就可能获利,他们可以据此跟苹果的iPad形成对抗。新的Windows应用开发商也可能获利,因为微软正在简化代码开发的流程。而对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在购买平板电脑时也可以有除了iPad之外的其他选择。

谁是输家:谁也说不好,这款Metro风格的操作系统会不会像Vista一样,黯然退市。

6.移动计算改变了软件的使用场景和范围

现在,人们期待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移动设备来使用各种软件(应用)。

谁是赢家:基本上人人都能从这种改变中获利:员工在办公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的自由,而诸如苹果, HTC,三星这样的移动设备制造商显然也从中渔利。最后不要忘了推出Android的,和诸如Cisco,Verizon,AT&T.这样的网络供应商。

谁是输家:那些无法顺势改变,适应移动端新格局的公司可能会变成输家。实际上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输家,但是假如像微软,甲骨文这样的大公司不能在移动端实现转型,那他们就有可能成为输家。

7.应用商店改变了用户的应用支付习惯

苹果的应用商店改变了用户的应用支付习惯:现在,消费者只要花上很少的钱(通常在0到10美元之间),就可以买到所需的应用。而不是像先前那样,花上30到100美元的高价。

谁是赢家:当然是消费者。还有那些成功通过应用内支付和其他手段盈利的创业公司,包括Rovio和Zynga等等。

谁是输家:那些任然专注于Windows桌面的传统应用开发商。


8.鼠标的没落改变了应用和软件的交互方式

触摸屏和手势界面改变了我们与软件的互动方式。

谁是赢家:假如这些互动真的比鼠标交互更为便捷,那么消费者依然是赢家,也包括部分残障人士。除此之外,诸如 Kinect这样的体感游戏设备制造商也赶上了手势互动的大潮。

谁是输家:诸如惠普,罗技,微软和苹果这样的鼠标生产商和鼠标滚球生产商,还有那些尚未推出跟iPad抗衡的平板电脑的传统电脑生产商。

9.开源改变了软件的生成方式

现在,很多软件都是由很多开发者共同开发,而不是像先前那样,由某家公司包办。

谁是赢家:使用该款软件的公司和个人。还有诸如Linux Foundation, Mozilla, Apache Foundation, Outercurve这样的开源基金会和开源社区,以及提供开源项目的公司,包括Red Hat,Opscode和Rapid 7等。

谁是输家:之前那些包办软件开发的封闭公司,比如苹果,微软,甲骨文等。这些公司往往对开源社区又爱又恨。

10.开源也改变了软件的实际控制者

很多开源项目都要求一款软件必须始终保持“开源”,即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源代码并改变这些代码。

谁是赢家:那些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或者对软件进行修改的开发者,还有诸如Red Hat和Canonical这样的开源公司。

谁是输家:之前那些包办软件开发的封闭公司,比如苹果,微软,甲骨文等。对这些公司来说,他们还需要非常注意,不能在产品中使用一款开源的软件,否则他们就有可能将自己的代码信息泄露。

11.大数据催生新软件

诸如noSQL数据库,Hadoop这样的新技术可以低成本实现数据的大规模采集,存储和分析,而这也催生了很多基于这一应用的新软件。

谁是赢家:那 些为客户提供云服务软件,并准备大规模扩张的公司:Zynga,eBay,AOL等;需要做大量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但是预算有限的公司;诸如 Teradata这样的能够推出新产品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提供商。此外,像EMC这样的存储设备制造商也可以出售更多的磁盘驱动器,还有像 Cloudera 和MapR这样基于Hadoop技术的创业公司。

谁是输家:在大部分情况下,大数据并没有对其他服务产生直接替代。不过,诸如noSQL数据库这样的服务已经拿走了IBM,甲骨文和微软的传统数据库业务的一部分。

12.社交媒体改变了软件的使用方式

现在,社交媒体几乎无孔不入:从我们的电子表格到我们的电视机,都融入了社交媒体的元素,很多软件也已经跟大的社交网站打通。而实际上,社交也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一起工作,讨论,获得实时的反馈等。

谁是赢家:像Facebook,LinkedIn,Google,Yammer这样的社交网路,诸如Box,Salesforce这样的文件共享服务提供商,像Lithium这样的社交媒体监测工具,还有任何在软件中增加了社交功能的公司。

谁是输家:目前,大部分公司都从社交中尝到了甜头。

福布斯:谷歌和Facebook五年内或将彻底消失

北京时间5月1日消息,据美国《福布斯》网站近日发表特约撰稿人埃里克-杰克逊(Eric Jackson)的文章称,由于互联网领域新老企业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当新技术趋势出现时,老企业大多无法适应。这不仅可以得到理论支持,同样有前车之鉴。因此,谷歌和Facebook很有可能在未来5年到8年内彻底消失。

以下是文章内容全文:

多 数人都会把谷歌和Facebook视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的超级航母。然而,随着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也有理由认为这两家企业可能会在未来5到8年的 时间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当然并不是以破产倒闭的形式,而是MySpace式的消失。这一观点不仅有理论支撑,而且在近期全球科技产业内部,此类事件时 有发生。

两种学派截然相反

15 年前,当时读博士的我与唐-汉布里克(Don Hambrick)是同学。他是一位知名学者,擅长研究管理层和董事会对组织战略及业绩的影响。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高管和董事对组织的命运影 响极大。另外,他们的背景(包括教育和职业路径)也对他们的世界观、竞争观以及选择观也有着巨大影响。

还 有一个名为种群体生态学或组织生态学的学派,其观点恰恰相反:管理者根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种观点源于一批社会学家,他们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 组织。他们认为,与CEO人选及其做出的选择相比,组织的发展结果与整个产业效应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对组织群体的诞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年龄、竞争及周围 的环境资源对此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组织生态学的多数学者都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没有太多时间研究这种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我相信,高管的个人能力能够克服所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我们总是将业绩优异的CEO作为案例研究重点,但在社会学家看来,这些案例完全等同于褒奖彩票中奖者的智慧,不具有普遍性。

三代企业特点迥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目睹了科技和移动产业内部发生的种种事件后,我不禁开始钻研起这些生态学观点。

创 立时间似乎决定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而且这种影响在科技产业越发明显。人类代与代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我们经常谈论的美国二战后生育高峰出生的 人与接下来几代人,甚至与千禧年后出生的人之间的差异。通过这一点,我们便不难明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这最终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和其他数 不清的各种行为。

在科技行业,我们已经有了三代企业:

—— Web 1.0(1994年至2001年创立的企业,包括网景、雅虎、AOL、谷歌、亚马逊和eBay等);

—— Web 2.0或社交时代(2002年至2009年创立的企业,包括Facebook、LinkedIn和Groupon);

—— 移动时代(2010年以后创立的企业,包括Instagram)。

新 一代都诞生过成功的科技企业,但上一代企业似乎难以适应下一代企业带来的最新变革。Web 1.0公司擅长聚合数据,并以门户网站模式展示给用户。在这方面,谷歌的表现就要明显好于AltaVista、Excite、Lycos和其他所有搜索引 擎。亚马逊则出色地集中解决了电子商务网站市场所处的混乱状态,并提供了一站式体验。

等 到Web 2.0企业崛起时,这些企业似乎都特别关注社交关系的重要性。MySpace为音乐迷们搭建起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Facebook锁定大学生,LinkedIn则侧重职业白领。Digg、Reddit和StumbleUpon则展示出网民如何自己产生内容以及如何增 加整个社区价值的能力。

然而,Web 1.0企业似乎永远无法掌握建立社交网络和充分利用用户背景信息的精髓。即使在每个人看来一切都非常清楚,但老公司似乎仍然无法适应新趋势带来的冲击。亚 马逊为何在社交领域难有作为?谷歌又为何迟迟未有进展?他们不惜花费重金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即便如此,他们当初赖以成功的模式仍然成为了他们向新思维领域 拓展的绊脚石。

2010年以后诞生的社交企业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以Instagram为代表的这一代企业将智能手机视为他们应用的主要平台(有时甚至是唯一平台)。他们甚至从未想过通过创建网站来发布应用程序。在他们看来,移动应用今后几乎会彻底取代网站。

Web 3.0企业永远也不会诞生,因为网站将会消亡。

理论支持颇有水准

Web 1.0和Web 2.0企业似乎至今尚未找到适应这一新环境的方法。Facebook是社交企业领域的佼佼者。该公司将在几周后上市,其市值很有可能突破1400亿美元。 然而,它在移动市场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与桌面程序使用体验相比,iPhone和iPad版的 Facebook应用显得过于简单。Facebook仍然只是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网站盈利,而对如何在移动市场实现创收没有明确的想法。

Web 1.0企业曾经努力适应社交网络,但却以失败告终。去年上线的Google+已经沦为“鬼城”而少人问津。由此看来,Facebook要融入新趋势,恐怕也并非易事。

组织生态学家提出了“过时责任”(liability of obsolescence)的理念: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内在的产品战略越来越难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这很可能成为对当今全球科技业千变万化局势的一种合理解释。

谷歌、亚马逊和雅虎是否已经过时了呢?他们仍在成长,依旧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天赋过人的管理者。

但每当出现向新趋势转移时(首先是向社交,现在是向移动,今后还会向其他趋势转移),老一辈企业便会越发边缘化,也越接近快速消亡时期。而且,科技产业似乎还在加速发展。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上周曾在公司电话会议上针对技术革新的速度做出了一段有趣的表述:

库 克当时表示:“截至上季度末,应该说距离第一代iPad上市销售仅仅两年时间,但iPad的累计销量已经达到6700万台。Mac实现这一销量用了24 年,iPod用了5年,iPhone也用了3年多。但我们当时对这些产品的表现都非常满意。所以我认为,iPad是一款意义深远的产品。”

前车之鉴警示后人

与 2000年如日中天的状况相比,现如今的雅虎几乎已是空壳一具。目前业内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就是,一旦用户在移动领域找到新的信息获取方式,谷歌的桌面搜 索业务也会大幅缩水,届时该公司如何应对这一困难局面。亚马逊是否也注定要走下坡路?目前暂时似乎没有这种迹象,因为即使进入移动时代,人们也仍然要购 物,但新的移动平台必然将带来一些连亚马逊都预想不到的新机遇。

在向移动时代转移的趋 势中,Facebook的发展前景也很可能荆棘密布。正如观察人士哈米什-麦肯兹(Hamish McKenzie)上周所言:“我推测,为了适应移动趋势的新发展,Facebook将把自身不同的功能分拆成独立的应用或HTML5网站:一个用于发信 息,一个用于看新闻,一个用于分享照片,或许还有一个专门用于存储地址簿。但这样做会分化其核心产品,进而很可能会伤及自身业务。”

Facebook 在适应移动趋势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而且收效甚微。过往数据显示,谷歌在适应社交趋势方面也是事倍功半。收购Instagram能否改变Facebook 的现状?我认为不会。这表明Facebook确实害怕被移动行业的新兴企业所取代。然而,仅仅是在Web 2.0平台上增加了一款移动应用,就足以改变本质吗?我对此非常怀疑。

那么苹果是否也适用于这种分类法呢?

苹 果其实是一家硬件企业,所以很难将其归入网络应用程序的行列之中。苹果昔日的Ping社交应用似乎非常符合Web 1.0的特征。然而,苹果却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成功打造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移动应用生态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iOS平台取得成功,Web 1.0、Web 2.0和移动企业的兴衰成败都与苹果无关。这或许正是很多非移动企业希望效仿苹果的原因。谷歌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进军了硬件领域,Facebook和百度也传言将推出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

谷歌Facebook或将彻底消失

归根结底,今后5至8年将成为非常动荡的时期。与当前的蓬勃发展相比,谷歌和Facebook很可能也将沦为空壳,甚至彻底消失。

他 们肯定会花费巨资来努力适应移动趋势的转移步伐,但历史表明,这种尝试很难取得成功。我经常听到谷歌Android的优异数据。谷歌董事会主席埃里克-施 密特(Eric Schmidt)也曾高调预测:谷歌有朝一日会向所有Android用户每人每月收取10美元的增值服务费,以支撑公司的未来利润。然而,Web 1.0在社交领域的成功先例何在?我相信,我们将会看到很多社交企业终将在寻求成为成功移动企业的过程中半途而废。

很多企业用户已经停止将电脑系统升级到新版Windows,Siri也很容易取代搜索。谷歌76%的市场份额和Facebook每月高达9亿的用户似乎都不那么可靠,随时都会消失。

难道有人会认为,与过去相比,今后5年的创新速度会放缓?如果确实如此,我们将看到的是创新将变得越来越少,追求少花钱多办事的初创企业也将日益减少。不过真正可能的趋势是:我们将获得一整套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在新移动领域诞生的广告互动模式。

未来的谷歌式和Facebook式企业或许尚未诞生。但届时,当今的Web 1.0和Web 2.0企业或许将完全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

未来,敢于适应新趋势并大胆进行投入的企业才能创造出新财富。

想要拥有未来,就必须创造未来。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毕竟,网络世界的垄断已经不再像传统行业那样牢不可破了。

PostgreSQL 发布第一期杂志

PGMag (PostgreSQL Magazine) 团队很高兴的发布了首期杂志。第一期杂志的出版得到很多作者、编辑等人员的帮助。

第一期杂志的内容包括:

  • PostgreSQL 9.1 : 10 个非常帮的新特性
  • NoSQL : The Key Value store everyone ignored
  • 名人访谈 : Stefan Kaltenbrunner
  • 观点 : Funding PostgreSQL Features
  • 等待 9.2 : Cascading Streaming Replication
  • 技巧和提示 : PostgreSQL in Mac OS X Lion

你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式获取这份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