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摩托罗拉南京软件中心将关闭

在摩托罗拉中国南京软件中心工作的小琪(化名)最近心情很糟,因为家里刚刚花了一大笔钱,又遭遇公司裁员。据了解,摩托罗拉南京软件中心近期可 能被关闭。这个消息从2008年就开始传,其间也经历数次裁员。最近,公司已经开始和员工们谈赔偿事宜,在小琪看来,关闭似乎已成定局。不过,摩托罗拉中 国公司对此并没有确切的说法,只是表示还没有准确的消息,无法透露。

员工称南京中心已确定关闭

摩托罗拉这个南京软件中心从去年开始就人心惶惶。小琪告诉记者,自从谷歌收购了摩托罗拉之后,同事中就开始传闻要裁员,去年就有一些同事被裁 了。小琪说,之前听说公司有两个方案,其一是裁员40%,其二是关闭整个软件中心。就在小琪因为去年没被裁掉而窃喜时,没想到这两天公司似乎确定了是要关 闭整个南京软件中心,开始和员工们谈赔偿事宜了。

公开资料显示,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摩托罗拉全球软件集团的组成部分,南京软件中心成立于1997年,拥有500多名软件工程人员,曾是中国 三个研发基地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中心。业务涉及移动终端设备软件开发,无线端到端应用解决方案,嵌入式系统软件全面解决方案,专业对讲机软件开发 与测试,以及网络管理和系统集成。

记者就此事致电摩托罗拉南京软件中心,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对于南京软件中心是否关闭,摩托罗拉中国的相关人士没有明确承认这一说法,但也不否认,她仅仅表示:“对于这个传闻,现在没办法回答到底是关还是不关,公司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谷歌裁撤摩托罗拉意在“甩包袱”?

2011年8月15日,谷歌和摩托罗拉移动公司联合宣布,谷歌将以每股40美元现金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总额约125亿美元。

实际上,业内的观点大多认为,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是为了获得专利,谷歌在获得专利之后,就对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动“大手术”。

就在几个月前,摩托罗拉CEO桑杰·贾离职,接着又有8名高管离开摩托罗拉移动,包括摩托罗拉移动首席战略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等重要管理职位人员,而继任者均是谷歌的工作人员。谷歌当时就已经透露出要对摩托罗拉移动进行裁员,裁员人数约占总员工数的30%。

南京一位从业十多年的软件行业资深人士蔡先生认为,手机市场受到智能手机巨大的冲击,是摩托罗拉走向没落的最直接的原因。蔡先生告诉记者:“和诺基亚一样,现在的手机市场,高端市场被苹果和三星占据,低端市场则被一些定制机占领,而摩托罗拉这样的品牌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相比之下,谷歌并不喜欢摩托罗拉原本的多机型战略,谷歌和苹果一样,希望推出一款经典机型,并不断升级。

除了手机软件,目前整个通信行业的形势都不乐观。蔡先生表示:“华为也好、中兴也好,都在想办法减轻负担。”他认为,现在这个行业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3G的投入基本告一段落,4G还未启动,所以谁也不愿意在通信行业投钱。

全球通信行业日子都不好过

实际上,全球通信业从2011年开始入冬了,主要企业收入锐减、利润下滑,纷纷裁员。据了解,除了号称全球第一大设备商爱立信中国分公司进行大裁员外,思科也进行了万人裁员。爱立信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净销售额增长了1%,但净收入下滑了63%;诺基亚西门子第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同比 下跌8%,运营亏损2.27亿欧元(约合2.78亿美元);阿尔卡特朗讯也预计第二季度营业亏损为4000万欧元,无法达到2012年的利润目标。

中国通信产业巨头也是一样,中兴发布的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今年1~6月的业绩下跌十分严重。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1.54至 3.08亿元,较上年同期大降60%~80%。华为上个月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业绩显示,销售收入10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营业利润 87.9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率8.6%,营业利润环比上升20.3%,同比下降22.0%。

蔡先生预计,行业的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两三年。而摩托罗拉南京软件中心员工也担心,如果一下子几百人被裁,同时在一个行业内找工作肯定会很 难。蔡先生表示:“现在这种情况,招人的企业很少,所以这部分员工想要重新就业恐怕真的不容易。”与此同时,蔡先生认为,摩托罗拉在南京软件行业的薪资水 准偏高,所以用人单位也比较担心这部分员工对薪资的期望值会比较高。

两代 Windows 性能大比拼!Win8 完胜 Win7

微软在官方博客中宣称,已经于8月1日完成Winnows 8 的开发并分发给硬件和软件供应商合作伙伴,近日我们迎来了Win 8 RTM相关镜像的泄露,在本月15日便可以在MSDN网站下载正式的Windows 8。本文将对Win7与Win8 RP和Win8 RTM性能上的差异进行对比测试,让大家更加的了解Win8操作系统的改变。

测试环境:

三台配置相同的台式机,用微软原装ISO安装系统,WIN7 安装SP1补丁,WIN8 RP安装所有补丁,Win8 RTM安装Pro版本,均采用微软账户登陆,并开启自动登录,均为32位操作系统,单系统启动。由于整机配置也会对系统及程序运行产生影响,所以采用相对 数值进行对比,绝对数值仅作参考。

测试准备:

Adobe Photoshop CS4官方正式版 ,FastCopyV2.11,PSD文件,3.3G *1文件,10Mb * 152文件,200Mb * 11文件

安装完成后的系统信息

Win8 Pro:

Win8 RP:

Win7 SP1:

测试一:安装占用空间对比

Win8 Pro:

占用空间:9.92Gb

Win8 RP:

占用空间:10.6Gb

Win7 SP1:

占用空间:10.4Gb

Win8 RP相对于Win7 SP1携带了大量驱动,许多在Win7 SP1无法直接识别的硬件Win8 RP都可以识别,这一点可以方便许多网友安装好系统后不用再麻烦的安装硬件驱动,节省了时间,简化了操作,而最终的Win8 Pro出色的做到了比Win7 SP1还少的占用空间。

测试二:开机占用内存对比

Win8 Pro:

占用内存(开启"快速启动"):474Mb

占用内存(关闭"快速启动"):700Mb ——(稳定后)——-455Mb

Win8 RP:

占用内存(开启"快速启动"):460Mb

占用内存(关闭"快速启动"):621Mb ——(稳定后)——-499Mb

Win7 SP1:

占用内存:580Mb ——(稳定后)——-539Mb

经过笔者的测试,发现开启和关闭Win 8的"快速启动"对Win 8开机内存的占用是有影响的,如果打开Win 8的"快速启动",启动后系统所占用的内存不会有较大的波动,而关闭Win 8的"快速启动",则启动后系统所占用内存会有一个较高的峰值,大概30-60秒后突然恢复至平稳状态,其中的原因就在于Win 8的"快速启动","快速启动"让每次关机时都把系统内核会话保存在硬盘上的一个文件中,再次启动时便无需再次重新加载,使系统启动后内存保持稳定。在三 个系统的对比中,很明显Win 8相对了Win 7改进了内存机制,节省了内存空间,发挥计算机更大性能。

测试三:性能分数对比

(注:图形性能评分与显卡驱动有关)

Win8 Pro:

Win8 RP:

Win7 SP1:

可以看出,Win8 在CPU评分比Win7 SP1评分高0.1分,而在图形性能评分中反而比Win 7低0.1分,可以推测,Win8提升了CPU性能,但对图形性能要求更苛刻了,这一切都需要等待各大显卡厂商发布完美兼容Win 8的驱动后答案才可以揭晓,值得小提的是,因为Win8取消了Aero效果,所以性能评分中已经没有了"Windows Aero的图形性能",取而代之的是"桌面图形性能"。

测试四:文件复制速度对比

(注:本测试选取了3.3G单文件、11个200Mb文件、121个10Mb文件进行测试)

Win8 Pro:

3.3G 单文件:46.41 Mb/s

200Mb多文件:45.89 Mb/s

10Mb 多文件:39.93 Mb/s

Win8 RP:

3.3G 单文件:41.92 Mb/s

200Mb多文件:41.79 Mb/s

10Mb 多文件:36.45 Mb/s

Win7 SP1:

3.3G 单文件:32.77 Mb/s

200Mb多文件:43.32 Mb/s

10Mb 多文件:42.11 Mb/s

相对来说,在电脑配置相同的情况下,Win8在小文件拷贝中没有Win 7出色,但是在大文件拷贝比Win 7提升近10Mb/s的速度,Win8 RP到Win8 Pro版本文件拷贝的各项性能都有所提高。

测试五: 程序启动速度对比

本项测试选择的是软件是Photoshop CS4图像处理软件(官方正式版),由于PhotoshopCS4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滤镜、动作、样式等素材,因此在启动时需要加载很多资源,相比其它常用软件来说比较耗费资源。

测试结果:

Win 8 ProWin 8 RPWin 7 SP1

开机第一次启动8.82秒13.51秒12.17秒

开机第二次启动2.83秒2.56秒2.62秒

开机第三次启动2.76秒2.97秒2.41秒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Photoshop CS4 在三款系统中第一次启动时都比较慢,在Win7中为12.7秒,而在Win8 RP更慢了一点,启动速度为13.51秒,而Win8 Pro则快了许多。在没有关机重启的状态下,第二次和第三次启动Photoshop,三者的启动速度相差不大,都在2.5秒左右。

测试六: 程序资源占用对比

本项测试仍以Photoshop CS4为测试软件,分别测试PhotoshopCS4在Win7和Win8中闲置、打开图片时的资源占用情况。

Photoshop CS4 闲置

Win8 Pro:

占用内存:53.1Mb

Win8 RP:

占用内存:54Mb

Win7 SP1:

占用内存:76.9Mb

Photoshop CS4 工作

Win8 Pro:

占用内存:80.5Mb

Win8 RP:

占用内存:80.2Mb

Win7 SP1:

占用内存:103.4Mb

在没有执行任何动作的闲置情况下以及进行图片操作的情况下,Photoshop CS4在Win8中的资源占用都小于Win7 SP1,这说明Win8在内存资源分配上有了一定的改进。

测试七:HTML5测试对比

注:(Win 7中自带IE8,需升级至IE9,Win 8自带IE10)

Browser Scores测试

Win8 Pro:

Win8 RP:

Win7 SP1(IE8&IE9):

我们可以看出Win8中IE10的Browser的得分是Win7 SP1中IE8的七倍多,是Win7 SP1中IE9的两倍多。但在Win8 Pro版本中的Browser得分反而比Win8RP版本中的Browser得分低5分,这点让人感到一丝不解,但整体上看,Win8中的IE10性能有 了显著的提升,并且 Browser 满分才450,这个分数表明微软在IE10的研发上还是狠下了些功夫的。

psychedelic测试

(注:本项测试得分与屏幕分辨率有关)

Win8 Pro:

Win8 RP:

Win7 SP1(IE8&IE9):

Win8 Pro中IE10的psychedelic得分以6360远远高于IE9在Win8 RP和Win7 SP1中IE的得分。以上测试可以体现Win8中IE10的性能表现还是远远优于Win7 SP1中的IE9,在各位网友体验中会感到有很大的明显变化。

测试八:开关机速度对比

(注:为保证数据准确性,开机时间由进入操作系统启动界面开始,进入桌面结束,关机时间由按下关机按钮算起,硬盘指示灯熄灭结束,测试所用操作系统均为微软原版,无任何第三方软件,无优化,原生态测试,具体的启动时间与计算机的配置有关,本测试强调的是对比。)

测试结果:

Win8 Pro:

Win8 Pro开关机速度测试(单位:秒)

测试顺序开机时间

(快速启动)开机时间

(关闭快速启动)关机时间

(快速启动)关机时间

(关闭快速启动)

第一次4.6236.165.1411.03

第二次5.1636.914.7111.46

第三次4.3135.134.9312.16

Win8 RP:

Win8 RP开关机速度测试(单位:秒)

测试顺序开机时间

(快速启动)开机时间

(关闭快速启动)关机时间

(快速启动)关机时间

(关闭快速启动)

第一次3.6928.535.829.71

第二次4.1628.966.1710.06

第三次3.9628.676.658.92

Win7 SP1:

Win7 SP1开关机速度测试(单位:秒)

测试顺序开机时间关机时间

第一次33.808.08

第二次33.157.82

第三次33.047.94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启用了"快速启动"的Win8和Win7 SP1的开关机速度相比差距很大,这也是网友使用Win8最容易感受到的一点,但是关闭了Win8的"快速启动"之后,Win8 Pro的开机速度却慢于Win 7 SP1。

测试九:程序软件兼容性测试

从笔者近两个月的日常使用和做的一些软件测试来看,因为WIN8的内核是基于Win7 (NT6.X)的,大的改动并不多,所以大多数对系统依赖程度不高软件都可以正常运行,不能正常运行的软件常见的都是一些安全杀毒辅助软件,系统清理监控 软件,日常所使用的常用软件(如迅雷、Office、支付宝等等)都可以正常运行,大型3D游戏基本上在Win8 上都可以正常运行,而且现在各个软件厂商也正在逐渐兼容Win8,发布新版本的应用程序。

小结:

Win 8在性能上完美超越Win 7,但是在UI操作上有大的改变,需要使用者的一段"过渡时期"来习惯,总的来说还是值得大家购买。

Web 3.0:移动时代

编者按:关于Web 3.0的定义和特征,现在尚无定论。在本文中,BlueRun Ventures 合伙人Jay Jamison 就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指出了Web 3.0时代各大公司盈利的关键。


上周,Zynga的第二季度报告可以说是惨不忍睹,而Facebook的二季度报告也并不理想。大家也应该看到了这样一个趋势,这两家依赖Web 2.0,并在很大程度上缔造了Web2.0这一浪潮的公司,因为在移动端并没有很好的发展战略,整个收入已经呈现下滑趋势。

这 两个故事也引出了我们这篇文章的一个大背景:移动时代已经来临。近20年科技浪潮发展的一个基本框架可以被描述成:基于网络互联的Web 1.0时代,基于社交的Web2.0时代,以及现在的基于移动的Web 3.0时代。Web 3.0时代是基于之前的Web 1.0和Web2.0演变而来,不过它也包含了1.0和2.0时代没有的几个特点,如下:

  • 实时
  • 随时随地
  • 位置感应
  • 传感器
  • 量身定制的小屏幕
  • 高质的照相和录音设备

上面的这几个特点对现在的行业巨头和未来的行业颠覆者来说,有什么暗示吗?答案是有,而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你会在“小屏幕”上设计用户体验吗?

移 动端量身定制的小屏幕为新来的竞争者提供了新机会,创造出跟现有大佬截然不同的新价值和新体验。我们知道,很多大佬的业务都是基于PC为先的思路开展的, 而且基于这样一个设计理念:在越来越大的屏幕上装进越来越多的信息。看看Facebook网页端那花哨的页面你就明白了,各种生日,各种事件,状态更新, 广告,聊天等等信息充斥着整个页面。

但对Facebook这样的公司来说,因为移动端的屏幕非常小,设计移动端的用户体验,也就变得非常困难——你没有办法将所有信息压缩成一坨,全都放到手机小小的屏幕上。

而 相反地,对那些移动端的新兴公司而言,只要他们将用户体验设计得足够简洁,有趣,他们就有可能崛起。被Facebook收购的Instagram就是一个 很好的例子:Instagram倡导的就是一图胜千言,而不是把大量的信息都塞到小屏幕上。除了Instagram,移动端的新贵还有 Foursquare, Path, Foodspotting, Banjo, Pulse等等。所有这些公司,都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移动端,以期挖掘出一批跟PC端不同的新用户,并创建出自己的品牌来。

2、不跟你玩虚的:移动可以带来更多的,实打实的交易和业务

其实不管是对Path这样的后起之秀,还是对Facebook这样的社交大佬来说,真正的核心都在于,如何在移动端赚到钱。跟PC端我们已经见到的盈利模式相比,移动端的盈利模式可能会朝新的方向发展。具体说来,移动端盈利的关键在于:为你的用户,你的合作客户和商家带来更多实际的,具体的价值。

为 什么这么说呢?在web 1.0时代,Google的一个引爆点来自它对“按点击付费”这一广告模式的引入。就当时来说,Google的这一广告模式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它 的收费是基于那些真正对广告感兴趣的用户。对广告商来说,这就代表着他们不需要在电视,纸媒等等平台上漫无目的铺天盖地打广告,而是直接将广告放到那些搜 索相关内容的用户面前。而且,商家只需根据实际点击广告的那部分用户数来向Google付费,这可以说是对广告效果评估的一个很大优化。对这些客户和商家 来说,Google的服务让他们花钱有理,物有所值。

在Web 2.0时代,Facebook则根据用户的兴趣来展示广告。这种模式跟Google的广告模式在逻辑上有一些相似处,即展示给有关联度的用户,但还做了进 一步拓展。Facebook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什么,我们的朋友喜欢什么,因为它可以收集到关于用户的大量的人口学数据,广告商的机会也就来了。我 认为,随着Facebook对自家广告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它的广告业务还会进一步发展。

那Web 3.0的创新在哪呢?在Web 3.0时代,用户体验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这也为广告商带来了新机会。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利用Facebook上面的社交图谱数据,我们还可以利用很多实时 的,关于物理世界的信息,比如说,你目前的位置,当前的天气情况,交通情况,当地商家,附近的朋友,你去某地,或某个商店的频率是多少等等数据,来投放广 告。对广告商而言,这就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跟用户马上达成一笔交易,而且,这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交易。这种交易的存在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可以获得一个实际的客户,你为什么要为用户的一次点击行为付费呢?这是移动端为广告商,品牌以及商家带来的新机会,而互联网原先按照点击付费的广告模式,也必须所有改进,演变。

这 里介绍两家基于这种广告模式的公司:Waze和ShopKick。Waze这家公司为用户提供社交地图和GPS服务。它可以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和路由导航 服务,用户数已经超过2000万。而随着用户越来越依赖Waze找出最快,最顺畅的路线,Waze现在也会为用户提供沿路天然气的最低价和加油站信息。可 以说,Waze为用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为它们的商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交易量。

ShopKick则是 一款将用户在零售店中的购物行为游戏化的应用。用户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请求可以获得奖励。ShopKick为那些零售店的商家展示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那 些ShopKick用户跟其他用户相比,在店内的消费额度更大——ShopKick在用户购买之时通过各种交互和增加其参与度的手段做到了这一点。同样 地,ShopKick为用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为它们的商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交易量。

最后,我们可以说,Web 3.0展示了新的可能性,也让我们异常兴奋。但是在 Web 3.0时代,通过为用户带来实际价值来获得实际盈利也并非那么简单。对那些PC为先的公司来说,将他们在PC端的广告平台照搬到移动端,这并非问题的答 案。通过移动广告盈利的关键还在于,缩短整个用户与商家实际交易的环路。那些能够真正解决这一需求的公司,将成为Web3.0时代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