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fox OS 截图预览

Firefox OS

巴西科技博客 ZTOP 在今年四月率先报道了一款运行“Boot to Gecko”(B2G)系统的手机,该系统由 Mozilla 基于 Linux 和 Gecko 语言开发。ZTOP 还表示首款 B2G 设备将搭载西班牙电信(Telefónica)的服务,于今年年底在巴西上市。西班牙电信随后在六月展出了 B2G 系统的原型机,同时公布了发布计划:与 ZTop 报道稍有变化,首款手机将在 2013 年早期最先于拉丁美洲上市,接下来可能是欧洲。

七月初,Mozilla 在官方博客上宣布将 B2G 更名为 Firefox OS,称首款设备将由 TCL 和中兴(ZTE)代工,目前已经得到了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Sprint、意大利电信(Telecom Italia)和西班牙电信 (Telefónica)等诸多国际通信商的支持。Mozilla 还表示 Firefox OS 基于 HTML5,比 Android 更加的轻便、快速和开放。

近日,英国科技博客 TechWeek Europe 带来了大量的 Firefox OS 截图,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系统到底有何特征。

 

待机界面,可以设置密码解锁:

1

桌面应用,包括电话、短信、时钟、笔记、邮件、通讯录等常见的系统应用,浏览器则是毋庸置疑的 Firefox。有意思的是,Firefox OS 应用采用了类似 webOS 的圆形图标:

3

通知中心。Angry Birds 和 Evernote 的应用名称相互颠倒,看来系统的完成度还不是很好:

4

拨号面板:7

通话界面,可以显示联系人的大幅照片:

2

桌面的音乐播放器 Widget:

11

通讯录界面,支持字母排序和联系人优先级设置。顶部联系人的大幅照片非常抢眼:

3

键盘界面:

4

收件箱:

14

短信界面。可以根据短信的收发日期自动分类:

5

日历及日程安排:

6

拍照和图片编辑界面:

7

图片及视频的预览界面:

8

视频播放界面和社交网络。除了桌面菜单上的 Facebook 和 Twitter 外,还能看到新兴的 Pinterest 社交图谱:

9

总 体而言,系统的大框架已经搭建完毕,个别细节则有待完善。我还注意到所有截图的分辨率都是 280 × 420,不知道这些图片没有没经过压缩和后期处理。倘若没有,那是否预示着首款 Firefox OS 手机将会采取相同分辨率的屏幕呢?不过,TechWeek 在随后的文章中更新了来自 Mozilla 的声明。在声明中,Mozilla 承认这些截图均来自 Firefox OS,但同时亦表示由于 Firefox OS 完全开放,所以可以看到正处开发中的系统半成品和大量截图,但这不表示最终的产品就是如此。

把 Google 当拼写检查器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其短暂的历史中经历了不少大起大落。既有着50年代研究人员对发明“和人类一样聪明的机器”的乐观判断,也有着70年代和 90年代两次“AI的冬天”。对于IT界来说,人工智能之前的表现差强人意,投资人和各公司都赔了不少钱。不过,进入2012年,在技术上的种种客观条件 的变化,尤其是云计算的盛行,也许会使人工智能迎来一个真正的上升期。

在本周的一个讨论会上,来自MIT商学院的Michael Schrage教授提出了有关云计算和机器学习的问题(Machine learning)。马克·安得森则表示,机器学习实现人工智能真正的方法恐怕不是教会电脑像人类一样思考,而是用算法去处理极其大量的数据,而云计算和 云存储将会在这里发挥极其巨大的作用。在说到这个现象时,他举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吸引人的例子,那就是很多人会把Google当成一个拼写检查器来用。我 们所说的检查拼写不仅仅包括了英语单词的拼写,还有中文语法的搭配,成语用法,甚至是一些古诗词中的用字,以及不断涌现的网络流行语,等等。检查拼写一直 以来都是一个经典的人工智能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之中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电脑像人一样说话,让它们学会人类语言的词汇、语法、句型,然后再拿这些我们教 给电脑的规则来检查我们的语言和语法。

 

 

一 直以来,专业的拼写检查器(spell checker)都没有达到人们的应用要求,其原因有很多。比如说,人类的语言是极其复杂而且内容繁多的,有非常多的规则需要设计,同一句话可表达不同意 思,不同的话可表达相同意思,流行语更新很快,等等。比较起来,目前最先进的拼写检查工具不是任何一个专业的工具,而是搜索引擎! 很多用户大概都有过这种经历,就是对于一个句子,一个单词,一句古诗不确定的时候,拿Google或者百度搜一下。有意思的是,不管Google还是百度 都不是作为拼写检查器被设计出来的,而且他们也没有专门的“拼写检查”功能。之所以这个歪打正着的功能居然这么好用,是因为它收集而且组织了极其大量的信 息。搜索引擎能看到所有人们提出的问题,所以如果你在拼写中或者用词中犯了一个错误,它能通过比对海量数据来预测出你的这个错误 – 而结果就是搜索引擎事实上成为了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拼写检查器。

相同的方法和原理在人工智能、预测分析学的很多其他方面都有着应用,比如人脸 识别技术,等等。这些应用的基础只有一个 – 那就是极其大量的数据。从这个角度上说,云存储和云计算带来的大量数据也许会对类似的应用带来无限的机会,怪不得Peter Thiel前段时间又一反传统观点的预测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把Google当拼写检查器用 – 这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好好去观察和思考,也许海量数据真的会带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初创企业须知:软件像汽车的组件革命

此文乃Apache Maven项目、Plexus IoC框架、Apache Velocity项目的创始人,他还帮助设立了收到广泛尊敬的开源社区项目孵化器设施Codehaus。他目前的身份是Eclipse Foundation董事、Sonatype的CTO。

今天的软件已不同于过去,这一点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今天的软件往往是基于云的、包含有社会化功能,且随时随地对任何人开放,开源加载在任何类型的设备上。但这些都是表面上地不同,在这些表象底下还有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其创建和交付的方式也已经很不一样。

今 天的软件应用大都是由软件组件组装而成,而这些组件基本上都是开源的,且大都出自于开发最终应用以外的组织。一个典型的Java应用有80%属于对公共开 放的开源组件。这一软件创作的新过程允许开发者的行动敏捷了许多,开源持续地交付,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白手起家撰写代码。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推向 市场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看到Andreessen-Horowitz对程序员的代码共享网站及社交网络GitHub1亿美元投资,我们就已经知晓协作式、开源化的开发的流行程度。GitHub之类的套件库使得开源开发得以大众化,同时帮助了年轻项目的发展,并培育出了一个相互协作、生机勃勃的大众化社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制造出各种新软件。

GitHub帮助的是软件生产者,也就是那些创建组件的开发者。但是那些组件的消费者—最终利用开源组件开发应用的开发者和组织又该如何呢?一旦代码完成并准备大规模部署,项目团队则会将其完工的产品通过Central Repository来 分发。后者是一个免费、公开、基于云的套件库,可供开发者将自己的软件分发给全球数百万的用户。Central Repository正迅速成为开源组件的好去处,每年会接受到对6万多家组织的超过75亿项请求,组件数超过40万。Central Repository是由Sonatype运营的,其开发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可以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好地使用其所消费的组件。

为什么说软件就像汽车,这又意味着什么?

今天的软件可以快速装配,但是跟汽车制造商的一样,软件也有着一条极为复杂的“供应链”。最终产品(应用)也跟汽车类似有着成千上万个由数百个供应商外包的组件。每一个组件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自己的补丁和功能增强以及自身潜在的风险。

跟汽车一样,一个组件的缺陷会给用用户来严重的问题。最糟糕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会导致安全、数据泄漏、稳定性及性能问题,乃至于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行动。

是的,你每天使用的大多数应用,还有那些构成你业务运营的基础的应用,都是由会给你的组织带来风险的组件构成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这里有可能引发的问题可以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 Aspect Security利用Central Repository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最常用的开源组件中存在着普遍的安全漏洞。

令人遗憾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使用这些组件的组织对此竟然毫不知情,甚至在这些组件已经修补了相关漏洞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由于任何应用中的组件均有可能源自于许多不同的项目,而且新版本每年都要发布很多次,最终用户想要跟进是很难的。

如何避免这一切?

组件需要像其他企业资产一样加以“管理”。需要进行分析、监控和评估以便确保搭建应用的组件具备最高品质、最低风险。不过这一切在今天可以很容易地实现—组件生命周期管理(CLM)可以帮助开发者选择、使用并监控那些成为自己应用支柱的组件。

CLM通过帮助开发者从一开始就选择最好的组件、在开发过程中监视组件、跟踪新版本、补丁和安全检测把组件的使用流程管理妥当。

在软件开发周期过程中对开源组件的使用进行适当的管理可以保证组件的健壮性、安全性以及版本的更新,让组织可以专注于开发和交付最好的应用。这一切都可以让开发者保持平和的心态,带来更多的创新。也正因为此,它在今天对开发者的意义之大前所未见。

Ubuntu 新功能允许互联网服务像桌面应用一样运行

Ubuntu Linux母公司Canonical的创始人Mark Shuttleworth刚刚在开源大会(OSCon)上宣布,将在Ubuntu桌面版中添加一项新功能,允许GMail、Facebook这样的流行互联网服务和网站像桌面应用一样运行。

这 一特性将正式出现在10月份的新版本Ubuntu 12.10( Quantal Quetzal)中。不过用户不需要等到哪个时间才能体验该功能,Ubuntu社区管理员Jono Bacon表示,Ubuntu团队已经为此工作了一段时间,该功能将在接下来几天里与Ubuntu 12.04用户见面。

目前大约已有40个这样的WebApp,包括Facebook、Twitter、Last.FM以及Google+等服务。目前新功能是通过调用Firefox插件的方式来实现,但他们也提供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和综合脚本引擎,让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桌面应用。

WebApps 不仅仅是在桌面建立Web快捷键,而是被整合到了Ubuntu Unity/HUD(Head-Up Display),因此你可以在音频控制中使用Last.FM。同时它们也被融入到Ubuntu API和程序中,所以你也能够在Ubuntu的消息指示器中设置Gmail邮箱收件提醒。

这是Ubuntu在云端整合方面的又一次进步,去 年他们就曾将自己的个人云服务Ubuntu One整合进了Ubuntu系统中。事实上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像Windows 8、Mac OS X Lion/Mountain Lion系统,以及Google Chrome都在将云服务和Web站点及服务整合到基础设施中。作为目前最流行的Linux发行版,Ubuntu也正在积极顺应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