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公司经理学习的创业七大原则

北京时间7月24日消息,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企业研究教授詹姆斯·普莱斯(James D. Price)撰文称保守的正规大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放下成见,向那些充满激情的创业者们学习能够带来成功的七大原则。以下为原文:

大公司的经理们都很保守,这是因为企业股东相信管理者们不应像创业者一样鲁莽,否则只会有害无益。毕竟,企业管理者需要对他们的股东、消费者以及雇员负责。首先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营,接下来才需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

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创业者身上学到使大型公司也能受益的智慧。采用某些成功创业者的思考方式,能使大型企业的温室里栽培出美艳的创新花朵。

本文作者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成功创业者行为模式,旨在提升企业经理的运营智慧。作者称之为“创业者成功七法则”:

“屈膝滑雪原则”

“重塑下滑技巧”

“不苛求完美决策”

“学会接受有条件的Yes”

“牢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一样重要”

“像小公司一样思考”

“时刻定位并消除风险”.

接下来让我们细看创业七大原则:

屈膝滑雪原则(Ski with your knees bent)

喜欢高山滑雪的人都知道,滑雪守则之一就是在滑雪时屈膝以下压重心。这样可以确保你可以随时适应坡度变化,应对地表可能出现的障碍物或其他滑雪者,从而能优雅自如地在山坡穿梭。相反地,如果你膝盖僵硬,四肢紧绷,双目直勾勾地盯着一个方向,那么等待你的必然是一顿痛摔。

在 大企业工作时,单调重复的事务处理方法很容易使人思维僵化。为什么呢?因为企业必须发展处一套标准操作程序,减少一半事务处理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因此在 日常事务处理中都不需要改变什么。然而正是这种稳定性却会将你牢牢束缚。单一性和可预见性让人舒适的原因是这样带来的风险最低。也正是人类的天性让我们无 法逃脱标准化行为所带来的安全感

而创业者和这些墨守陈规的高管们截然相反,他们就好比 被蒙上眼睛的疯狂高山滑雪高手。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你就必须弯曲双膝,放松心态。因为你已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了心理准备,你也意识到你将面临的有可 能是灾难性的挫折,这是在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你要经历许多毁灭性的打击,而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挫折到底是什么,也无法推测出他们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 到来。

心态放松,重心下移,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接受随时可能出现的改变,同时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创业者已经为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改变做好了各种准备。这种对待挫折和挑战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能力,无论是用于适应市场转变,还是用于开辟新市场都大有益处。

练习滑降技巧(Refine the skill of falling down.)

滑雪教练教给我们第一个技巧就是学会如何滑降。这是因为滑降是滑雪运动的精华,也是导致大部分人受伤的动作。但是,矫健的滑雪高手总是可以优雅的着陆并继续滑行。

同样的,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也需要能够适应空中飞翔的感觉,并且稳健着陆。创业就是不断的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优雅地调整心态并继续。毕竟,无论你想的多么周全,也有五成的可能发现原始计划是不可行的。更糟的是,只有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你才知道是哪部分出了问题。

这 么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风险投资者更愿意给曾经失败过的创业者投资了。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的创业团队更愿意雇佣那些有过创业经验的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 败)作为团队的核心管理者。过去的一两次失败并不是个人职业生涯中不可抹去的疤痕,相反,它标志着这个人足够成熟,并能够坦然面对危机。

要想通过创新成长,大企业就必须尝试一些未知却充满挑战性的领域。因此,企业管理者不应当被失败的恐惧所束缚,而须承当更多的预期风险。我们需要不断的练习滑降的技巧。

不苛求完美决策(Get comfortable with “close enough.)

绝 大部分的创新项目都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因为公司委员会早在黎明前就将它们扼杀在摇篮之中了。为什么这些创新项目总是早夭?这是因为革新所带来的未知和风 险让大部分人感到不安。企业委员会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公司抹杀“不确定性”。就好像以前,IT界的高管永远不担心他们会因为采购IBM电脑而被炒鱿鱼。对待创新,说“不”总是更保险。

然而所有成功的创业都孵化自充满未知的恶劣环境,就好比解一个有七个变量和六个未知数的代数方程,从技术上看,根本不可能算出来。因此,“正确”答案就是“我们不可能解出来”,除非我们有机会尝试作足够多的尝试。

然 而,“至善者善之敌”。在创业者的心中,最优的决策就是最完美的决策(但是你永远没有足够的信息和时间去解)。而次优的决策就是不完美却有效,而且充满灵 活性的决策(就好比之前说的“滑雪屈膝原则”)。最糟糕的决策,就是原地踏步,或是组建一个决策委员会(最终所有的决策都会被否决,你一事无成)。创业者 要学会接受次优决策,挽起袖子和近在眼前的客户合作。

学会接受有条件的Yes(Be happy with a “conditional yes.”).

在真正的大公司里,管理人员在启动前大项目之前往往已经把资金准备万全。毕竟,没人希望看到价值2亿美元的建筑项目只筹得区区3000万美元的工地准备资金。

然 而在险象环生的创投圈中,没有明白人会指望一次性融得百分百的资金。这个世界的规矩不同!对独立风投来说,他们希望做的是回合制的“里程碑式”投资——给 予创业者们九至十八个月的运营资金,看看他们能不能取得下一个有价值的成就。只有让风投家们看到了你的战利品,未来他们才会对你说”Yes”。

大 公司的内部创业项目(我们这里指的是那些风险巨大的,发明和开辟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或新的市场处女地的项目)也应该追求“里程碑式”的融资。请牢 记:50%的新生项目终究会在冒险中搁浅,但你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项目是否属于那不幸的50%。母公司(它们在此扮演风投家的角色)应该同内部项目组好好商 讨融资方案,谨慎地设定好融资阶段的各个里程碑。这样做的结果是:那些终究会搁浅的项目将不会浪费公司太多资本,而真正能取得成功的项目依然能得到资金的 持续助推。

牢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一样重要(Remember tha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s often as important as tech innovation. ).

从来没有统计数据或是实证研究证明过这一点,但是我们都看得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那些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公司大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者,而不是技术的创新者。Ebay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网上拍卖池;亚马逊取代了零售业的中间人角色;戴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装PC;MySpace和Facebook定义了社交网络;HMO和PPO为医保带来全新的模式…虽然上述例子中不乏新科技的身影,但是技术绝不是驱动股东价值几何增长的战略性因素。相反,是被技术支持着的新商业模式让一切变得不同。创业家和职场人士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像小公司一样思考(Think small.).

某 位《财富》500强企业经理被挖到一家初创立的小科技公司,很不幸地,他把“大公司”思维也打包进了行李箱里。富有大企业管理者责任心的他在目睹约50人 的公司以每年50%的速度飞速增长的时候,仿佛感到了使命在召唤——公司需要更紧凑的项目管理!他的解决方案?打电话给老东家的供应商,向对方购买一套与 老东家相似的软件服务解决方案。他的结局?50万美元的购买费用,买来了一套带有云计算的复杂项目管理系统。更糟糕的是,这套昂贵的“解决方案”从未奏效 过。这名经理被解雇了,其价值50万美元的系统也被更简单便宜的解决方案所取代。

学习创业家小巧、求便宜以及求灵活的思维方式。“像小公司一样思考”并非意味着放弃野心和梦想被搁置(其实我觉得初创型冒险企业绝非“小公司”,而是尚未成熟的世界级大公司)。通过一次次尝试,你会惊讶地发现看似寒酸的资金量能够解决多少棘手的问题。

“时刻定位并消除风险” (Strive to understand and mitigate risk.).

与 大众流行的观念相反,创业家和风投家并不是一味追逐风险的傻瓜。事实上,最棒的创业者是非常厌恶风险的,并擅于识别与消灭创业中的风险。不论是依靠直觉还 是清晰的思维,最出色的创业者总是无时无刻地在脑海里与风险做斗争——我们的产品有风险吗?市场有风险吗?财务有风险吗?管理有风险吗?这种近乎疯狂的执 念值得很多大公司经理学习。

我把“创业七大原则”列举在此供公司经理们思考。在很多例子中,尽管创业者们的一些行为看上去有些鲁莽冒失,但事后却证明它们是完全值得效仿的。尤其是在公司启动新项目,或是进入新市场的时候,效仿创业家们的做法吧,它们能够帮助你更上一层楼。

什么情况?Gtalk刚搞定,Twitter又挂了!

Google的即时聊天应用Gtalk在经过四个小时的全球故障后刚刚修好,现在微博鼻祖Twitter又挂了。半小时前,有Twitter用户陆续反应无法登陆Twitter页面,于是Twitter团队立刻做出了官方回应,并称工程师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我无法登陆Twitter页面,网站显示为下面这个样子(不是Twitter Fail Whale)。Twitter官方在40分钟前对这一问题做出的回应,也没有告知何时才能修复,以及具体出现了什么问题。(不过手机版似乎有可能登陆成功。)

虽然对于国内用户来说这影响并不大,毕竟大部分人已进入梦乡。但对于把Twitter作为一个信息获取工具的大部分老外来说,这简直是要了命了,尤其是不知问题何在,何时修好的情况下。

但愿Twitter工程师也能像Gtalk团队一样在四个小时之内搞定!

文章来自 36氪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你是否曾经参加过这样的会议:

发言人1:客户希望页面的背景是绿颜色的。

发言人2: 我们能确定他们会一直使用绿色吗?也许我们需要增加一个配置背景颜色的选项。

没有人反对,经理从来不参加这种无聊的设计会议,会议室里沉默了下来….

发言人3:只提供一个设置背景颜色的配置项会显得功能很弱,我们最好能提供全套的颜色配置方案。

发言人4:你是指提供多个成套配色方案,还是指让用户可以自己去配色?

发言人2(麻烦的始作俑者):当然要提供成套方案,但用户可以自主修改,这样我们就能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讨论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他们决定开发一个拥有无数个颜色选择器和其它功能的换肤系统,而会议的收场是这样一句:

发言人6:这个系统听起来很棒,但我们应该用什么颜色作为系统的缺省背景颜色呢?

…没有人还记得:

客户指定要求的是绿色,只要绿色,没有其它颜色。

是不是有点夸张?也许吧,但我是参加过跟此类似的会议的。就我来看,我参加过的会议有的比这更糟糕,我并不想中伤任何人,因为我自己也不是个无可挑剔的人,对于这些人我就不说了。

总之,在这样的会议讨论中,很多事情都走入迷途,对于系统设计,我们应该明白一个简单的规律——遗憾的是没有人意识的这个简单规律——系统设计的头一个规律——一个我们应该铭记在心,在任何系统或架构设计会议上都该反复默念的规律:


今天的常量是明天的变量。

这并不是一个能够人一眼看穿的规律,但如果你能认识到几乎在所有的系统设计方面这都是一个事实的话,这能成为一个指导性的规律,它能够让你在做决定时更有信心,做出更符合实际的决定。

可问题就在于,搞技术的人大部分都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通常会犯两种错误,要么:

  1. 当所有需要做的事只是处理今天的常量这样的简单案例时,他们却在孜孜不倦为明天的变量做计划,评估,设计和编程。
  2. 要么,他们不明白,当“客户变更需求”时,客户的做法和任何人无异——从昨天拿来简单的东西,在今天把它变的复杂一些。

所以,你可以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今天我做的所有事情明天都会变。会变的更复杂。任何我认为是固定或恒量的东西,将来都会变化和变成变量。”

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希望如此),我们不应该在代码里直接嵌入常量,这会使代码很难维护。我们在头文件里定义常量,或获取外部被当作参数传进来的资源。这样能使代码更灵活,这是好事。这样的代码更健壮,它能在不需要改动的情况下处理更多的场景。

要理解“今天的常量是明天的变量”,你首先要认识到,在我们的系统中隐藏着各种形式的“常量”,藏在我们很难发现的地方,这使得当明天来临、它们不再是恒定和常量时,你很难去修改它们。

另外一个对于这个规律要理解的事情是,时刻记着今天是什么日子。大部分我们今天在做的东西、实现到的功能也许永远都不会再改变。人们特别容易去设想它们可能会改变,但究竟会怎样,无从得知。所以,今天常量不要把它改成明天的变量。

重回到会议上

让我们重回到最初提到的会议。下面是当人们知道“今天的常量是明天的变量”的规律后会议的进行方式。

发言人1:客户希望页面的背景是绿颜色的。

发言人2:我们能确定他们会一直使用绿色吗?也许我们需要增加一个配置背景颜色的选项。

我们的英雄:我们不知道客户是否会一直使用绿颜色,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客户在何时会改变他们的想法,我们知道的是,今天的常量是明天的变量。然而,我们应该把这种颜色放在CSS样式表里,而不是直接嵌入到网页里,当日后如果需要改变时,我们就很容易的做到,怎么样?

有人含含糊糊的说是的,应该放到样式表里,会议继续。

这个例子很牵强吗?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牵强的例子,会有人不使用样式表吗?会有人在代码里嵌入常数吗?

天真的孩子们,事实证明,我们并不总是使用CSS样式表。当网页开发刚流行时,CCS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相信我!),那时我们就是直接把样式信息直接放在网页标记里,这就是在代码里嵌入常数,只是在不久前人们才意识到这样不正确,CSS才被人们发现。

这种事情一遍一遍的在我们身边反复发生,你想起来会感到惊奇,请找出你认为应该常量却被“埋没在代码里”的东西,请把它们定义成常量。

今天的文章是明天的承诺

关于这个话题我还会发表很多的文章,不管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但今天我会严格按照我的计划发表。
祝好运。

[本文英文原文链接:Do You Know What Day It Is? ]

IT 科技史上出现的四大趋势

北京时间7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 道,在接下来的5周,TechCrunch 将对上市和私有科技公司的发展趋势进行连续的报道。每个周末都将报道科技市场的一些趋势,并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对融资决策有帮助的预见性内容。本次的报告将 重点放在科技市场的发展历史上面。

图表1:科技市场曾经疯狂过

在 过去30年,科技公司辉煌过,迅速下滑过,最终又再次复兴。1980年,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公司的总市值为500亿美元,仅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1.7%。 十年后,科技市场翻了三倍,达到1760亿美元。之后,科技公司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90年代每年新科技公司的注册增长率都达到了140%以上。到 2000年时,科技公司的全球总市值到达了8万亿美元。在其最顶点的时候,IT公司几乎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那时真是一个黄金年代。而在 2000年之后的短短三年间,科技公司的市值缩水了63%,只有3万亿美元。今天,科技市场逐渐稳定下来,其市值为7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 14.7%。

IT科技史上出现的四大趋势

图表2:IT市场的分化

在 1990年,科技市场由几家寡头公司所控制着。最大的10家IT公司占到了全部IT市场总值的80%。在2000年,也就是网络公司最热的时候,由于狂热 的IPO风潮,这些寡头公司的总市值仅占到5%。而在2012年,10家最大公司的市值已得到恢复,占到了IT市场总市值的30%,这使得IT行业成为了 一个健康、竞争有序的行业。

IT科技史上出现的四大趋势

图表3:在2000年,IT巨头们的市值曾超过目前的p苹果

在2000年的时候,p微软的市值达到最高点——6400亿美元,比目前苹果的市值(5650亿美元)还高。与此同时,Docomo和p思科的 估值也曾达到过3600多亿美元,这同苹果在2012年1月的市值相当,使得它们成为当时仅次于微软的公司(其市值为微软的65%)。同样,今天的科技行 业仍然由几家巨头所把持,但通常来说它们的市盈率为17%,其估值也比以往要低很多,远远没有恢复到泡沫最高点(市盈率70%)时的辉煌。

IT科技史上出现的四大趋势

图表4:科技行业的版图每隔十年就会发生改变

在1990年,科技行业前十位的公司由电信公司和电脑制造商占据。pIBM占到了前十大公司总市值的35%,而前四名的公司加起来占到了总市值的75%。软件厂商微软首次出现在十大公司的名单里。注:Verizon在当时的名称为GTE。

IT科技史上出现的四大趋势

在2000年,软件开始取代硬件成为科技市场的领导者。企业界纷纷采购新的科技工具,使得人们在IT上的开支大幅增加,导致该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微软就在那个时期把IBM拉下了神坛,并使其跌出了前十大科技公司的名单。此时,p甲骨文也开始蓬勃发展,这得益于企业对数据库产品的大量需求。网络设备商和电信公司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视,随着PC采购量的增加,电信公司加大了在网络互联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从而将成千上万台电脑连接了起来。

IT科技史上出现的四大趋势

在2012年,移动成为科技行业的主题。三星和苹果是此次科技浪潮的领导者。移动运营商的地位更为凸显,AT&T、Verizon、中国移动(p微博)、Vodafone均成为本国或该地区的重要经济实体。再次复兴的IBM,专注于软件服务,成为同微软、甲骨文一样重要的企业级软件巨头。p谷歌(微博)凭借着自己领先的搜索引擎技术,牢牢把握住了互联网的入口,从而跻身前十大科技公司的行列。

IT科技史上出现的四大趋势

综上,只有微软和p英特尔两家公司在每个十年都出现在名单上,其他的位置均几次发生改变。这显示出人们对发明和创新的不懈追求。

垂直行业获得资本青睐

科技行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细分过,这也给了资本以绝好的垂直收购机会。前十大IT公司的现金目前为2500亿美元,比每年企业并购的资金(约为170亿美元)多出了18倍,这使得科技行业的创业环境非常诱人。

Ubuntu 以佔全世界 PC 的5%为目标

Ubuntu的领军人物Mark Shuttleworth相信大家都有一定印象,他除了是南非第一位平民太空人之外,快人快语也是他的性格。在本年度的OSCON上他表示Ubuntu将会以佔全世界PC产量的5%为目标,相信很快我们便可以看到搭载Ubuntu的电脑。

OSCON全名为O’Reilly Open Source Convention,由出版商O’Reilly Media举办。2012年的OSCON于6月16至20日在美国波特兰Oregon Convention Center会展中心举行。许多公司都会选择在OSCON上宣佈重要讯息,可见OSCON在开源界的份量。Mark Shuttleworth其实在2008年度的OSCON中,曾经表示要将Ubuntu的桌面提升至像Mac OS X般易用,今天Ubuntu 12.04的确比2008年时的Ubuntu界面有很大的进步,因此某种程度上他的确实现了当时许下的承诺,但要在2013年令Ubuntu佔全世界PC产量的5%却非易事,他可以如何做到?

目前中国和印度是全球PC出货量最高的国家,要以5%为目标就不得面向此等市场。巧合的是Dell也在本届OSCON上宣佈将会在2012年秋天销售一款为开发者量身定做的Linux笔记本XPS13,其代号为Project Sputnik,并将会预装Ubuntu。通过这种支持方式,Dell可以跟Ubuntu的开发商Canonical合作,从而找到硬体市场新增长空间。对于受美国PC需用持续减少影响的Dell,说不定可以杀出一条血路。随着Windows 8即将面世,微软对旧版本Windows的支援只会越来越少,相信会有不少个人用户和企业,都会重新考虑转换Windows以外的平台的可能性,Ubuntu若能抓紧这个机会,5%的佔有率绝对不是梦。